古代取暖神器
● 周 婷
【资料图】
你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,我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。在温度低至零下的春节期间,羽绒服、空调、电火炉、电热毯……这些高科技可都是南方宝宝们的护体神器。
“罗衾不耐五更寒”,在没有这些神器的古代,人们是如何捱过漫漫长冬的呢?
椒房殿
《汉书•车千秋传》颜师古注:椒房殿名,皇后所居也,以椒和泥涂壁,取其温而芳也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“椒,纯阳之物”“其气温以热”,除此之外,花椒籽粒繁多且生命顽强,取其温暖、芳香、多子之意。花椒涂墙,温暖又芳香,不过这烧钱玩意儿也就那些达官显贵能效仿罢了,普通百姓只能“望椒兴叹”。
暖 阁
古时的能工巧匠们早就发明了“中央空调”:将宫殿的墙砌成空心夹墙,空气隔热,用夹层墙可以更好的保温。暖阁的核心设备是地砖下面的火道,底部凿有筒瓦相扣的管道作为烟道与底下一个3尺多深的炉灶相通。点燃灶火后,热气便可顺着烟道传至地面,一时间整个房间都温暖如春。这一方法渐渐传入民间,我们现在所说的“火炕”同理。
“花砖细布擅奇功,暗热松针地底烘。静坐只疑春煦育,闲眠常觉体冲融。形参鸟道层层接,里悟羊肠面面通。荐以文茵饶雅趣,一堂暖气着帘栊。”暖阁的工作原理和好处,道光皇帝一诗可见。
汤婆子
“小姬暖足卧,或能起心兵;千金买脚婆,夜夜睡天明。” 汤婆子也叫“脚婆”,在宋朝时期出现,用锡或铜制成南瓜状的圆壶,上面留有小口可注入热水,然后装入布袋塞进被窝暖脚。也就是我们小时候用的热水袋嘛。手 炉
暖脚的有,当然不能差暖手的。古时的“暖手宝”叫手炉,又称“捧炉”或“袖炉”。手炉多为青铜材质,工艺精妙雅致,造型五花八门,常见的即为方圆二式。手炉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,上方有镂空雕刻的散热炉盖,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炙衣。
便宜好用的汤婆子和手炉,寻常百姓家基本上都有,而且不易损坏,有的甚至会传给几代人。现在我们虽用暖宝宝取代了它,但做工精美的手炉常被人们收藏。
画 九
宫廷版画九称“写九”。“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”九个空心字,每字都为九划,一日填一划,九九八十一划后便是春光明媚耕牛遍地走之时。
民间版画九称“数九”。“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。五九六九,沿河看柳。七九河开,八九燕来。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”没错,在极为寒冷又缺少御寒手段的古代,农民伯伯们在萧瑟的寒风中“数冬盼春、望春止冷”也是他们的一种心理御寒手段。从古至今,人们在取暖这事上真是各开各挂,绝不含糊。
本文图片来源百度
作者简介
作者系宁乡市地方志学会秘书长。
往期回顾
◀
◀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东方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