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上海报道
2023年是AI大模型爆发元年。当前市场上推出的行业大模型主要面向金融、政务、教育、医疗等场景。不过,面向能源场景的大模型产品也正蓄势待发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,近日,储能行业面世了一款大模型系统。
7月24日,乐创能源发布了一系列新的产品矩阵,包括智慧能源AI算法群+大模型系统、业界第一款AI算法安全管理平台和3S融合动态重构BPMS。
据悉,这也是业内第一次实现算法群融入终端设备。乐创能源透露,目前是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开发的一款行业大模型系统,这也意味着储能产业已经向能源大模型时代跨出重要一步。
储能之所以需要算法支持,乐创能源CTO常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这是因为储能电站中管理难度最大的就是锂电池。
“电化学材料体系的衰减、热失控等关键机理变化,无法通过在线测量多种内部指标的方式进行观测,所以AI数据驱动+电化学材料机理模型是目前可行的进行电池管理的主流模式。”常伟解释。
电芯是生命体,全生命周期的电芯管理要积累大量电池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数据才能做出相对比较精准的判断。得益于在特定场景的深耕,据乐创能源提供的数据,公司是目前中国唯一累计管理超过10GWh电池资产的运营商,积累了超过10亿次充电片段,在线监控和算法迭代超过115个储能站,新能源的融合参数超过80亿条。训练数据覆盖了100多种电池型号,共计2TWh的数据量。通过MAE架构,即使在数据掩码达到75%的情况下,也能实现高保真数据的还原。另外,借助大模型技术,AI算法的效率提升50%,预测准确性提高10%,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虚拟电厂的集群算法。
除了大模型系统和安全管理平台,乐创能源还发布了一系列的终端产品,包括V2G储充检调一体式产品“宝莲”,通讯储能魔方产品“北斗”及高效储能智慧魔方“悟空·MAGIC”系列产品等。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,当下工商业赛道愈发拥挤。“工商业储能进入门槛低,做好门槛高,”乐创能源董事长、CEO潘多昭如此总结所处的这条赛道。
为了摆脱同质化竞争,业内开始重新认识储能——与传统基建“重建设、轻运维”所不同的是,储能设施作为一种新基建,除了对设备端安全性、经济性的重视,电站运维能力也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维度。
能源转型变革的上半场是能源系统电气化,下半场则是电力系统低碳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和去中心化的同频共振。
对工商业储能赛道来说,储能参与节能管理,助力工商业/园区峰谷套利,减少电费,虚拟电厂、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将成为储能信息化、智能化、AI化的重要落地场景。
常伟认为,储能的未来,一定是朝着“云+端”智能协同的方向发展。智慧能源产品是躯体,AI算法是大脑,OS系统就像是神经链接进行调度优化。
现阶段的调度优化的模式类似于自动驾驶的L1的阶段,由人工来完成命令下放后对电池充放电行为的操作。未来,类似于L2辅助驾驶阶段,会形成半自动状态,电站可以随前端预测的结果来作出策略管理。L3阶段则可以理解为自动驾驶阶段,是自动调控。
智慧储能的终极形态是什么?常伟认为,储能产品最终会以“储能机器人”的形式出现,“这并不是说它的形态是人形,而是说储能设备的终极形态应该是高度智能化、自主化和多场景适应的智能机器人。”
常伟还打了一个比方,“70年代末,几千家PC企业都是做组装,但这个模式在Windows+Intel进来之后,行业很快就发生了洗牌,全行业最后只剩几家PC供应商。我们认为储能产业也必然是这样的路径,目前系统集成商的竞争格局散乱,但未来储能一定要有它的灵魂大脑,就是OS+边缘端计算芯片。”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东方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